A190:西方正在进行文化大革命!
要从根本上理解这篇通过案例阐述的文章,需要先读懂《C4:是非的源头》以及《宗教是统治工具吗?》。人是观念的奴隶,但观念不会平空产生
人会因为一起做同样的事而变得亲密,会因为置身于同样的处境而变得团结。当一群人以同样的方式生存的时候,虽然在内部会形成竞争态势,但对外时则会立场一致,甚至形成利益共同体。因此,某个群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中所占的权重更高的时候,不管有意还是无意都会形成一股势力。同时,与这个群体的处境和诉求相契合的观念和主张就会越来越成为主流。西方社会正在上演一场西方版本的“文化大革命”——革命小将们把所有人类历史上的开拓者都贴上耻辱的标签,并摧毁其雕像,否定其价值。昨天推翻大航海的先驱哥伦布,今天就轮到了起草《独立宣言》的杰弗逊。现在不是狼吃羊,而是羊要吃狼!
像拜登这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往往为了自己短期的私利,全然不顾身后的洪水滔天。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身居高位者,本来就应该是秩序的守护者,是扎篱笆的人,而不应该是开闸放水,撕掉封条的人。
以退为进
你可以通过临时的放纵来缓解压力,但一直处于放纵状态的人,连自己都控制不了,你还指望它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起秩序吗?十年浩劫的现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低级的欲望可以通过放纵来满足,更高级的欲望必须通过自律才能满足。同样的道理,一个社会可以通过抢劫一部分人去满足另一部分人,可以通过掠夺未来来暂时满足当下。但这些都如同庞氏骗局一样,是不可持续的!
人如果感到无力就会渴望力量,特别渴望毁灭性的力量。因此,任何时代的社会运动,打砸抢的急先锋都是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人——这种不如意包括物质上的匮乏,也包括精神上的压抑。知识分子自我期许很高,又很脆弱,很容易陷入无力和失意的暗黑泥潭,并在精神结构的死循环的加速下变得极端并具有破坏性。这个群体一旦与生活中处于绝望和匮乏的群体结合起来,极端和破坏就不再停留在观念上,而会变成现实中的血流成河和断壁残垣!
生活中处于极端匮乏中的个体,虽然具有破坏性,但这种破坏性是零散和怯弱的。甚至还会对自己的破坏性行为忐忑不安。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的贫瘠,一直以来都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生长出能引领思想的观念。人对秩序的顺从首先是对是非对错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的顺从,然后才是对外部约束的顺从。在底层挣扎的人,精神世界比他们的物质世界更加的贫瘠。所以,每一个群体都只能接受自己能够理解的故事。这个故事既包括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生存环境中,也包括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以及自己如何行事才更有利。
力量和美都是一种秩序,力量和美都通过建立或破坏秩序的形式来呈现。破坏所产生的力量只能存在一瞬间,延绵不绝的涌现,生生不息的接力,则是秩序逐渐被建立的过程:在混沌中理出头绪,在虚无中指出目标,将散落的人汇聚成一股洪流… 人类创造增量的方式无外乎建造和链接,不管哪一种都是在建立秩序,而不是破坏秩序。
街头乌合之众的混乱无法持久,破坏秩序所释放的能量是无序的,无序的释放自会在自我消耗中逐渐熄灭——他们都是棋子,下棋的人在庙堂之上!身处庙堂者,立场会根据形势而改变,目的永远只有一个:不出圈,不下牌桌。
拜登及其背后的势力本想一鼓作气形成一边倒的道义指责,结果川普及时以捍卫秩序和法律的强硬姿态对抗,通过撕裂人群的方式挑起群众斗群众,立场向左的阵营会加速自我强化,继而将所有可以妥协的中间路线完全撕裂,并迫使人群站队。不管人群如何战队,彼此都会越来越极端。于是,一方试图裹挟着情绪形成一边倒态势的目标就会落空,歼灭战就会逐渐演变成拉锯战。事实也正在验证这个策略的有效性!
然而,混乱和破坏持续的时间越长,人心思安就会越强烈。拜登及其身后的势力过于操切的把自己的底牌都压在了一战定乾坤的情绪之上。把一个在监狱中反复进出的人抬举成英雄,这个符号自身缺乏张力,所有的力量都是乌合之众的一时情绪所赋予的。情绪消退之后,这个道义的符号就分文不值了。借势不成反而会反噬自己。比如说,抗议行为越来越极端,越来越离谱之时。民主党的各位州长市长被自己杠在半空中——软弱的放纵只会让强化人心思安,而采取恢复秩序的行为又会与之前宣称的宗旨不符。进不能进,退也不能退,眼看着事态恶化,束手无策。反而是川普,当大家都受够了混乱之后,稍微做一点妥协,就会大受欢迎。乌合之众的喜好就如同一头怪兽,只有天天在猎场中存活的人才更清楚如何驾驭。
恶性循环
历史上黑人也曾经努力去建设正常的社区,并在社区内办成过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同时经营成功一些企业。然而,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不能允许这种社区的存在。白人中的激进社团以暴力的方式摧毁了这种社区。于是,一切积累和美好的愿望都会化为乌,结构性的大门逐渐关上。作为一个族群,失去希望之后的自我放纵滋生出更多的自暴自弃,更加的绝望和虚弱,也就更加的短视和愚昧,由此逐渐形成与之适配的生存状态:渴望不劳而获的短期掠夺,渴望像婴儿一样被无限包容和同情。
我们有时候会责怪那些深陷自我消耗的漩涡中不可救药的人。然而,即便你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也无济于事。他们深陷自我的漩涡之中,无暇它顾,内心的底色是对自己深深的绝望。那种绝望无法通过打一针鸡血就能振作起来:那种自我质疑的枷锁无比沉重,即便自己想振作起来,稍微遇到一点不如预期的打击,就会再此逃回熟悉的舒适区。虽然他们也非常清楚:躲在阴沟暗角中苟延残喘只是一种混吃等死的慢性自杀。但是,那种黑暗中的确定性能给自己带来一丝暂时的麻痹。如果爬出去,反而更受不了各种不熟悉、不确定带来的煎熬——好不容易滋生一点希望,有了一点憧憬,如果又不如预期,就会再次遭受幻灭感的打击和折磨。这种恐惧让人越来越不敢尝试——不管是愤怒还是咒骂,本质上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通过破坏性的形势把外界与自己隔离起来,让惊恐不安的内心获得片刻的安宁…
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驱动力所驱动。这种内在驱动力源于精神结构对自我和外部做出判断后所形成的生存策略。不管世界多么复杂,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它都会被简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样子。因此,每一个群体都只会深信与自己非常契合的故事。比如说,买不起房子的人坚信房子会暴跌;再比如说,挣不到钱的男人相信女人都虚荣。又比如说,无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女人深信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如果你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你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就会习惯性和那些跟自己差不多,甚至不如自己的人扎堆。遇到真正能够正向影响自己,甚至能够给自己提供机会的人,反而会因为自卑而逃的远远的。那些天然就具有召渣体质的女生,虽然每一次都哭哭啼啼以受害者的人设出现,但每一次都是她自己的选择。正因为自我价值感很低,所以会本能的去寻找有缺陷的男人,越渣反而越感到安全——滋生出一种施舍对方的道德优越感来缓解对自我的质疑。同时,这些存在问题和缺陷的男人也习惯性以非平等的姿态去满足对方渴望的价值感和优越感诉求。所以,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看到这样的结局,往往会同情,但不会悲伤;会心疼,却无法拯救。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棋局中的棋子,每一场群体性的运动都会存在炮灰。依稀记得《教父》中柯里昂阁下在遭受暗杀之后,组织他的儿子立刻报复杀手。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这些在街头风光无限的人不足为虑。真正可怕的是指示他们的人。
生活已经反复的证明:深陷绝望的人,内心被莫名的挫败和压力所填满。只有破坏的能力,没有建设的能力。历史也反复证明:底层棋子的宿命不是横死街头,就是被随意丢弃在荒郊野外。《后浪,时代需要更多的炮灰!》。
黑人真正的抗争在课堂上,在社区里,在自己身上,唯独不在街头!
注:付费内容觉悟社里都有,及时查看觉悟社里的内容更新。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